您当前位置:首页 > 自助服务 > 墓志铭
墓志铭文化

发布:xxljs#@$ 浏览:4128次

墓志铭是一种悼念性的文体,更是人类历史悠久的文化表现形式。墓志铭一般由志和铭两部分组成。志多用散文撰写,叙述逝者的姓名、籍贯、生平事略;铭则用韵文概括全篇,主要是对逝者一生的评价。但也有只有志或只有铭的。可以是自己生前写的,也可以是别人写的。墓志铭,是古代文体的一种,通常分为两部分:**部分是序文,记叙死者世系、名字、爵位及生平事迹等称为“志”;后一部分是“铭”,多用韵文,表示对死者的悼念和赞颂。

自撰墓志铭以过来人的身份,把一生的心得以三言两语镌刻于小小石碑之上,闪耀着真知的光芒,成为赠予后来者的宝贵的精神财富。

墓志铭是墓的灵魂,墓的主题,墓的“身份证”。

形形色色的墓志铭,折射着万千世态,蕴含着历史文化,饱蘸着人生哲理,诉说着无尽怀念。

古今许多中外名人逝后生前,都曾用这一特殊形式留下不朽名作。经常鉴赏一些名人墓志铭,对于我们修身养性、处世待人,乃至齐家治国,都将大有裨益。

一、幽默诙谐式

16世纪的法国文豪雨果,死后葬于父母与妻子的坟墓中间,其自撰的墓志铭为:

“希望我的坟墓和她一样,这样,死亡并不使人惊慌。

就像是恢复过去的习惯,我的卧室又靠着她的睡房。”

温情而又浪漫,幽默而又乐观,视死如归,笑对死神,豁达大度,一如其人。

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,以其名著《红与黑》闻名于世,他的墓志铭是用意大利文自撰的:

“米兰人亨利·贝尔安眠于此,他曾经生存、写作、恋爱。”

简洁朴实,恬淡清雅,不卑不亢,显示出高雅的自知之明,堪称一幅幽默恬静的自我素描画像。

普希金是俄国19世纪的伟大诗人,他的墓志铭是他在16岁时就早早自撰好的,这篇题为《我的墓志铭》就是一首短诗:

“这儿安葬着普希金和他年轻的缪斯,还有爱情和懒惰,共同度过愉快的一生;

他没做过什么好事,可就心情来说,却实实在在是个好人。”

幽默而又浪漫,纯朴而又谦恭,堪称是他短暂一生的预言诗。

英国著名牙医约翰·布朗死后葬在约克郡的一处公墓区,他自撰的墓志铭这样写道:

“我一辈子都花在为别人填补蛀牙上头,现在这个墓穴得由我自己填进去啦。”

一生为人医牙,至死不改初衷,敬业爱岗至死不渝,于幽默中给后人以现身说法,让人永志不忘。

海明威是美国20世纪的大作家,曾荣获诺贝尔文学奖,他的墓志铭*为简短:

“恕我不起来!”

寓庄于谐,幽默风趣,好似活着与人对话,读后让人捧腹,足见作者生前乐观、豁达。

二、祈祷规劝式

莎士比亚是英国的伟大剧作家兼诗人,他自撰的墓志铭也是一首不朽的短诗:

“看在耶稣的份上,好朋友,切莫挖掘这黄土下的灵柩;

让我安息者得上帝祝福,迁我尸骨者定遭亡灵诅咒。”

这一虔诚的祷告,果真感动了后人。几百年来,谁也没有打扰过这位诗坛巨匠的黄泉美梦。

在美国佛蒙特州安诺斯堡的陵园里,有一块碑上写着这样一段铭文:

“这里躺着我们的安娜,她是被香蕉害死的,错不在水果本身,而是有人乱丢香蕉皮。”

据说,碑铭出自黑人作家马丁·路德金的手笔,安娜是他的房东老太,因不慎踩着香蕉皮摔倒身亡。这段墓志铭就像一则环保公益广告——乱丢水果皮很容易致死人命,大家都要改掉这种坏习惯。

在新罕布什尔州堪农镇上,著名教会执事约翰·莫布里给其妻刻的墓志铭别出心裁:

“莎拉休特,1803--1840,世人请记取教训,她死于喋喋不休和过多的忧虑。”

拿中国话来说,“笑一笑,十年少;愁一愁,白了头。”过于烦恼和忧愁总是让人短寿,为人还是乐观、豁达一些为好。

三、自解自慰式

德国柏林市郊的一个农场墓地,有一对父母为其夭折的婴儿刻了这样一段墓志铭:

“墓碑下是我们的小宝贝,他既不哭也不闹,只活了21天,花掉我们40块钱。”

孩子虽然夭折了,但他也没有花我们多少抚养金,总还算是不幸中之大幸吧?自想自解,自安自慰,的确应是面对不幸的正确态度。相传这是著名诗人歌德为其友人代撰的,真实与否,尚待读者考证。

英国学者培根的一位朋友,孩子出生两周便不幸夭折。他为朋友夫妻代撰的碑文是这样的:

“他来到这世上,四处看了一看,不太满意,就回去了。”

藏巨痛于幽默,用自慰以解忧。世事如棋,难以预料,天灾人祸,随时可临。只有冷静对待,泰然处之,才是摆脱困境的惟一办法。这也是做人处事的一大哲理。

四、戒勉激励式

英国文豪肖伯纳寿高94岁,他的墓志铭这样写道:

“我早就知道无论我活多久,这种事情一定会发生的。”

视死如归,豁达风趣,对人们正确对待死亡实属至理名言。

俄国作家赫尔岑的墓志铭,在笔者手头资料中算是*长的一篇,其内容为:

“他的母亲路易莎·哈格和他的幼子柯立亚,乘船遇难淹死在海里;他的夫人娜塔利雅患结核症逝世;他的17岁的女儿丽莎自杀死去;他的一对3岁的双生儿子患白喉死亡。而他只活了58岁!但是苦难不能把一个人白白毁掉。他留下30卷文集,留下许多至今像火一样燃烧的文章,它们今天还鼓舞着人们前进。”

如泣如诉,如诗如歌,既总结了自己的坎坷命运和非凡成就,又鼓励后人奋发向上,拼搏人生,堪称后人的警策晨钟。

英国有位著名钟表匠名叫汤姆斯·海德,死后葬在德比郡的公墓园中。其墓志铭也风格别具:

“这儿躺着钟表匠汤姆斯·海德的外壳,他将回到造物者手中,彻底清洗修复后,上好发条,行走在另一个世界。”

生前为公众虔诚服务一世,死后仍将在阴间奋斗、拼搏,真乃“生当为人杰,死亦为鬼雄。”此等精神状态,实在值得后人效仿。

我国北宋名臣包拯,一生秉公执法,刚正不阿,被后人誉为“包青天”,其死后不是将石碑竖于墓地,而是立在自家堂屋东壁,碑文实为家训:

“后世子孙仕官有犯赃者,不得放归本家,亡殁之后,不得葬于大茔之中,不从吾志,非吾子孙……”

身教于先,言传于后,忠心鉴日月,祖训励儿孙。即使对当今的为官掌权者,也仍不失为明镜鉴台。